新华区召开庆祝第38个教师节表彰大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09       浏览次数:

      9月9日,新华区召开庆祝第38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区委书记安保亮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张伟民主持会议,区领导赵海洋、姬翠红、龚宪君、宋笑前、董冲、王新道出席会议。 

image.png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新华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大投入、落实政策,不断巩固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发展成果,近两年来先后荣获全省教育装备质量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40余项。

      安保亮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向全区教师和离退休老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image.png

      安保亮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就更加凸显。全区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努力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安保亮强调,一要提升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教育初心。教育事业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四个坚持不懈”要求,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做政治引路人。二要立足光荣岗位,聚焦全面发展,担起传道授业解惑职责使命。要尽好“传道”责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立德”方能“树人”,广大教师要提高“授业”本领,要增强“解惑”能力。坚持贴近需要、聚焦问题,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管理新方法、新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三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打造义务教育新华品牌。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紧紧围绕教师、校长和学校三个主体,深入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深入实施“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学和教研改革,严格落实“双减”要求。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引进共建发展等工作。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打破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放大和共享,切实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四要聚焦教育优先,推进强师兴教,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尚礼”风尚。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综合保障水平,关心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创新教学评价方式,让教师把更多时间、更多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在宣传上加大力度,大力宣传我区教育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共同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蔚然之风。

      张伟民要求,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办好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把加快推进新华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分内职责,责无旁贷地支持教育、关心教育、帮助教育。二要聚焦重点工作,着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走深走实。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契机,着力抓好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改革事项,健全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各类学校出特色、上水平,探索出一条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华路径”,以实打实看得见的成效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要坚持同频共振,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严格落实保障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大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真心实意地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让老师们轻装上阵,教学为本,专心做学问、育人才。

      会上,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龚宪君宣读了《中共新华区委、新华区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20—2022学年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的通报》,并组织颁奖。

image.png

      区委区政府授予光明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等8个单位“督导评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授予平顶山市第五十六中学等9个单位“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荣誉称号,授予实验小学等8个单位“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授予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等7个单位“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授予新华区实验幼儿园等6个单位“民办教育及学前教育先进集体”,授予区财政局等6个单位“教育发展贡献奖”,授予李会芍等38名同志“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白丽娜等159名教师“优秀教师”称号。

      会上,区政府副区长王新道汇报了全区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全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代表、优秀教师代表分别作了发言。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镇办(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教体局班子成员、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以及受表彰人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