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三年发展规划 (2022年9月-2025年7月)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14       浏览次数:

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三年发展规划

2022年9-2025年7

为了进一步提升集团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发展目标,经集团理事会讨论、研究,特制定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2022年至2025年三年发展规划。

2022年6月18日,体育路小学与褚庄小学结成城乡教育共同体,成立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不待扬鞭自奋蹄,美好教育续新篇, 以紧密型合作办学的模式盛大开启。站在新的教育发展机遇期,检视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实际,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将积极响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国家要求,深化集团化办学,在学校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聚焦教师师德提升,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凝铸智慧教育”办学品牌,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为深化学校内涵发展,推进学校品牌建设,着力创建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名校”,打造优势突出、涵养丰厚的“名科”,培养业务精湛、德才兼备的“名师”,积极打造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的天然生态,推进教共体建设,为新华基础教育做出贡献,特制订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2022—2025三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第二部分:办学愿景和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具体实践过程及做法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第一部分: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1.现有办学优势:

1)适恰的办学理念。

2)卓越的教师团队。

学校现任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勤政务实,民主创新,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已拥有一支富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他们在新华区乃至市、省、全国的教坛上崭露头角。集团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次,省模范教师1人次,省名师10人次,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次,省骨干教师20人,市名师8人次,市名校长1人次,市领雁人才6人次,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次,市五一劳动奖章6人次,市骨干教师29人次,区骨干教师16人次,市教学能手13人次,市教坛新秀16人次,区名师8人次。

(3)浓厚的教研氛围。

学校以“名师共同体”为平台,建立省、市、区、校四级名师共同体,树立共事共享意识,形成共学共进生态。以“名师共同体”为载体,锤炼教师专业素养,分享教师教育智慧,聚焦“品质课堂”,提升教学品味,初步呈现了教研共生、共研、共振、共长、共有的教研氛围。

(4)创新的德育品牌。

学校注重特色创新和品牌建设,坚持德育为先,深化两校区德育课程建设,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智慧教育”特色载体,坚持家校社联动机制,立足五育并举趋势,探究全面发展育人体系,深化德育实效性。

(5)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发展打击乐、跆拳道、机器人、舞蹈、合唱、乒乓球、篮球、书法等体艺特色项目。随着艺术教育、拓展课程特色社团的建立,各类特色社团和特色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涌现出一批特色教师和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每年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演出中频频亮相,载誉而归,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可塑之材,在社会上声誉日隆,展现了学校智慧教育的成果。

2.当前办学不足:

1)从师德师风建设来看,近几年来,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无查实的师德师风违纪行为,但是以《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衡量标准,可以发现,当前学校教师队伍中在坚守政治方向、规范从教行为、坚守廉洁自律等方面仍存在思想上意识淡薄、行动上打擦边球的现象,因此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天天抓,日日谈,常抓不懈。特别是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在转变教学观念、不折不扣执行“双减”要求、扎实做好“减负提质”等方面,部分教师还存在观望心理,没有摆正心态,部分教师工作习惯、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改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落实。

2)从师资队伍角度来看,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专职教师中无论是拔尖人才还是市、区级名师、骨干教师等人数,在市区学校中均有上升空间。同样,新生代的骨干正在由相对稚嫩逐步走向成熟发展期,但由于新生代骨干群资历尚浅,因此,全国级、省市级等高层面的骨干培养还需加强,高级、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还需在中青年教师中进一步扩大。

3)从办学设施角度来看,由于施教区适龄儿童数量的急遽扩张,学校普通教室告急,功能教室有待进一步完善。音体美等各种器材的配备、电教设施的更新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集团总校校区现有42个班级,2700多名学生,已达容量上限。

4)从“双减”落实情况来看,学校“5+2”课后托管服务到位,五项管理严格落实,认真贯彻作业减负精神,推进作业管理,实行作业公示制度。但“双减”政策要落地,不仅要重视课后服务和作业减负的开展,更要突出评价工作的改进。加强考试管理,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体系需进一步推进。

5)从家校社协同育人角度来看,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特色鲜明,家校社协作密切,学校被评为 2019年河南省卓越家长学校。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成熟考评机制等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进一步拓展,艺术教育在加强社团建设的基础上,更要致力于普及化。因此,“亲情系列”品牌要和“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融合。

           第二部分:办学愿景和发展目标

办学愿景:

体育路小学总校区始建于1957年,与平顶山市同建同兴。学校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 2673 人,在岗教职工 131 人。学校在为幸福人生奠基,为成功人生铺路”理念的指引下,倾心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人民满意的智慧教育特色名校,坚持走“质量为本,特色丰富,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凸显学校办学个性、彰显办学品牌。

三年发展总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思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味”,不断探索,勇于实践。面对机遇与挑战,学校将以“落实‘双减’新政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并在“理念为先、师资为本、课程为纲、科研为导、特色为主”的办学思想引领下,充分发挥党建育人的工作机制优势,深化教共体(集团)办学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双减”工作,坚持完善家校社联动,强化学校资源配置力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而有质量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更多更好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分学年发展目标:

2022学年发展目标:

继续推进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通过设立名师大共同体、大教研组、大课题组,提升教共体(集团)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逐渐形成教共体(集团)师资培训机制。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以“双减”工作为导向,以“五育并举发展” 为目标,建设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全面落实“双减”工作,积极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2023学年发展目标:

逐步完善教共体(集团)名师共同体培训机制。以创新为动力,优化和谐发展的教师资源,从“减负提质、升级学习、改进评价”三个维度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教师梯队建设。充分发挥党建育人的工作制度优势,以党建“契约化”共建为载体,建设完善“亲情系列”网络平台,整合校内外文化,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落实“双减”政策,通过加大基于现代技术的高效课堂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24学年发展目标:

形成完善的体育路小学教共体(集团)管理机制。实现教研联动模式,推进教师优质发展;通过项目扶持,助推小特色呈现,实现教育教共体(集团)成员校优势更优,劣势提升整体发展。搭建智慧联网平台,分别从教育教学、劳动技能、体育能力、阅读素养等方面深化评价改革,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强化价值认同,让教育改革从“育分”到“育人”, 切实保证“双减”落地,实现教共体(集团)高质量发展。

           第三部分:具体实践过程及做法

一、从意识走向行动,加强党建引领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及区教体局党工委《关于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切实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主要做法:三年中,全面推进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项措施,确立党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1党建引领,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修改完善学校章程。把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写入学校章程,明确学校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地位作用、职责权限和党务工作机构、经费保障等内容要求,明确党组织研究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的机制,把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治理各环节健全议事决策制度。明确学校党组织委员会履行决策职能,校务委员会承担执行职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召开党组织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讨论决定学校重大事项,并按照分工抓好组织实施,支持校长依法依规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等民主制度,努力形成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

2党建育人,提升教师师德综合素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学习制度,每月至少组织1次教职工政治学习,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注重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严肃课堂讲授纪律,严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各类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制订师德负面清单,及时查处师德失范行为。

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进一步健全中层干部教育培养、竞岗选拔、提拔推荐等制度。探索中层干部的任职考评,建立“能上能下”机制,确保中层干部队伍各方面素质提升。

                                 

3党建带队,培养新时代少先队员

建立党组织主导的德育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打造童心向党”党建品牌,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学校德育特色,进一步开发充实“崇德”课程群。

开展党建契约共建,协作推进“双减”。秉承党建“契约”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过党组织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党建工作开展经验,提升双方党建工作水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共同参与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党建引领共促“双减”提质增效。借助“党建契约化”共建,为实现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创造条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高度,拓宽课后服务的广度,深化课后服务的维度,推动“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二、从“问号”走向“感叹号” ,深化教共体(集团)办学

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普及化的一条成功之路。2022学年开始,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与褚庄小学结成城乡教育共同体。目前褚庄校区小学共有7个教学班,170多名学生,19位教师。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目前集团共49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146位在编教师。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主要做法:三年中,为加快教共体(教育集团)办学进度,学校坚持贯彻党建促业务的指导思想,推动管理机制的建设,创新师资培育机制,构建教研联动模式,促进集团各成员校均衡优质发展,实现从“?”到“!”的探索。

 1. 推动管理机制建设,实现教共体(集团)整体发展

为保证集团化办学项目的有效推进,集团从管理队伍、学科特色建设、后勤保障等各个层面进行系统思考,形成网状项目工作机构。分别成立集团化办学领导小组,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理事会、体育路小学教育集团监事会,推动管理机制建设,提炼项目研究主题。构建纵横贯通,条块相辅的管理结构。成员校之间横向设立名师大共同体,利用共同体内各成员的优势,有侧重地完成集团内部学科建设的整体运作;纵向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大课题组、大教研组,便于同一年级在教学内容、进度、质量监控上的协调统一。在“双减”新政策背景下,从党建联盟、教研联动、课题联研、师资联培、五育举、智慧联网六大体系出发,引领整个集团各成员校优势更优,劣势提升,实现集团整体发展。

2. 创新师资培养机制,推进教共体(集团)优质发展

在师资培养方面,建设名师共同体、名班主任共同体师资培养平台,整体推进教师同行共长。集团以经验丰富、业绩卓著的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等教师为基础组建团队,由各校青年教师自主报名、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若干3-5名共同体团队。2022学年起,以学术节活动为抓手,通过大教研组,大课题组、大共同体等形式进行跨校交流。开设专题讲座和学科沙龙来培养教师的表达技巧;依托课堂拉练、技能比武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小项目推进、读书分享等活动,提升教师书面表达能力。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使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不同梯度的共同体成员相互交叉,交流学习,实现管理互动、教学互通,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表达的技巧和内涵,推进教育集团优质发展。

3. 丰富五育并举载体,促进教共体(集团)学生发展

以体育运动、艺术教育、科技创新等载体,实现集团资源互补。体育路小学以“亲情公益”为载体的家校联动德育品牌,为集团内各校学生亲情互动开辟新思路;体育路小学打击乐社团具有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为集团内学生提供更多激发兴趣、了解艺术的渠道;褚庄校区民间艺术特色课程,为集团内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直观的教育基地。丰富五育并举载体,促进教育集团学生浸润式活动,集团内各校深度交流,集思广益,既有隐性的竞争,又有显性的合作,以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统筹兼顾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结合东湖郦家埭小学地理特色和学校实际,拟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为抓手,推动学校特色课程发展。

4. 搭建智慧联网平台,助力教共体(集团)信息化发展

搭建智慧云码等智慧联网平台,促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智慧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于“互联网+”,开展同步课堂、网络教研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开拓各校区教研的空间。集团各校区通过课程点播、名师导播、网络直播的方式,真正实现教学互通、学生互动,资源共享、文化共育,让技术真正赋能教学实践,助力集团信息化发展。

三、从职业走向专业,提升教师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在新的三年规划实施期内,我校将积极发挥教共体(集团)办学优势,不断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为全体教师搭建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让每一位成员校教师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学识、思想、能力上的讨论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主要做法:三年中,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完善名师共同体机制,发挥集团内名师共同体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通过课堂交流、课题研究、专题互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研究型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批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有较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

1.名师共同体,提升教学引导力

梯队建设,形成共学共进新生态。学校继续推进名师共同体机制,以省、市、区、校四级名师共同体为载体,对教师队伍进行梯队建设。共同体各成员间以平等、民主、互助的姿态,各展所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推进教育教学的研究和个体专业发展,形成共学共进新生态。

有序公转,以校级“学术节”为轴。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柱力量,学校“学术节”为学员搭建交流、沟通、研讨的平台,从课堂教学的流程入手,即合作互补式备课、同题探究式磨课、小型课题式研课、即席诊断式评课、互动参与式洗课、专家引领式思课。开展多种团队学习形式,努力达到在反思中实践,在合作中共享,在协作中发展自我,在专家引领中成就自我的收获。各共同体在“学术节”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互学,互比,共研、共进的氛围,同时激励团队专业研修内驱力,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形成循环上升的发展体系。

高效自转,以“自主研修”为线。共同体“自主研修”着眼于日常教育教学研究,各共同体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确定研究主题,研修目标和具体活动计划。并在教学研究中心协调下开展“自主研修”,开展教学课例研讨、课题渐进研究、拓展课程开发等研修活动。打破“空间”“环境”的限制,实现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间的互动,使每位教师在共同体“自主研修”中螺旋发展。

2.深化品质课堂,提升教学能动力

革新教学目标,凸显育人理念。学校将以智慧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学生的学情分析为起点,深化学科育人的品质课堂。从革新品质课堂教学目标开始,凸显育人理念,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

重塑课堂样态,落地学科素养。以课例研究、学情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开展行动研究,以关注核心素养要素为视角,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重实践体验,发展思辨能力,启迪学习智慧,落地学科素养。

优化课堂学习,促进学会学习。在重塑课堂新样态的过程中,优化课堂学习,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思辨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应用实践体验。关注“核心素养、资源技术、问题思辨、实践体验”等要素,变革学习方式。让学习体验得以真正发生,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3.建立考评机制,促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多种形式的的学习活动,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结合课题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课程改革与创新开发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课程改革、寻求发展的课程研究氛围,完善课程管理制度,确保课程的落实,打造校级精品课程,争取区级精品课程、努力市级精品课程,逐步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群。出台教师分层业务考核细则,总结研究成果,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对教师进行考核督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教改创新精神和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四、从“提质减量”走向“契约共建”全面落实“双减”

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双减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从课堂提质,作业减量,党建契约,资源整合等方式,全面推进“双减”。

主要做法:学校将以“双减”工作为导向,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作业管理要质量,向课后服务要质量,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并以党建契约共建为载体,实现“双减”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提升“双减”工作质效,推进“双减”落地生效。

1.以“双减政策”为导向,做好作业提质减量

针对“双减”政策,严格贯彻作业减负精神,推进作业管理,制订作业公示制度,积极开发校本作业。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着力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专业素养,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研发好实践性“长作业”;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凸显分层弹性作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融合周边文化阵地,探索学科项目化作业,确保学生作业提质减量。

2. “五育并举”为目标,强化“2+N”托管服务 

组建托管课程教师团队,设计并实施包括“五育并举+全科阅读”“五育并举+启智益智”“五育并举+体育锻炼”“五育并举+艺术审美”“五育并举+劳动技术”在内的“五育并举5+1”拓展课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混融走班。为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将联合学校周边文化阵地,开展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以“党建契约”为契机,丰富“双减”课程体系

通过党建“契约化”共建,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建一支课后服务校外师资队伍,开发一批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教育的氛围,把“双减”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五、从“学校办学”走向“家校社合力” ,坚持立德树人

家庭、学校、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才能创造孩子美好的未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过程正是彰显育人效果的过程,也是推动教育前进和发展的过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样态,也必将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主要做法:三年中,学校将继续做强“亲情公益”德育品牌,完善亲情公益网络平台,融合家校社广阔资源。成立“亲情系列”基地,组建“亲情系列”团队,聘请“亲情系列”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师,研制“亲情系列”家校社协同育人评价平台,组织开展系列持续性活动,形成教育合力,让更多的家庭参与到公益善行的活动中来,让学生从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努力打造家校社共育新样态。

1.成立“亲情系列”活动基地

学校秉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结合“亲情公益”德育品牌,以党建“契约化”共建为载体,成立亲情系列基地,助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成立崇德活动基地。继续做强“亲情公益”德育品牌,依托“亲情公益网络社区圈”,与各校区街道各社区建立“亲情公益”基地,利用寒暑假时间,各社区发布志愿活动项目,组织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共建和谐社区。

成立启智活动基地。与平顶山市图书馆建立“亲情阅读”启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和家长赴平顶山市图书馆,展开亲情阅读活动。与平顶山学院化工学院建立“亲情童创”科学教育基地,组织家长一起参与亲情实验和亲情创造实践活动,感受科学的魅力,深种科学的种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成立健体活动基地。在体育中心成立“亲情运动”健身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和家长赴体育中心开展趣味运动,在运动中锻炼体魄,培养亲子感情。

成立尚美活动基地。在妇女儿童家庭服务中心成立“亲情童艺”美育实践基地,通过讲座培训、参观展览、实践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积极搭建平台,在元旦、新年等节庆假期,组织迎新晚会,展示学生和家长的艺术才华,提高艺术素养。

成立悦劳活动基地。在褚庄村成立“亲情农场”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家长每周在实践基地开展种植体验,体会劳动的艰辛。春季组织“春种希望”节,秋季开展“秋收分享”节,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

2.组建“亲情系列”活动团队

组建五育并举“亲情手拉手”活动团队。分别成立亲情公益团、亲情劳动团、亲情童读团、亲情童创团、亲情童健团、亲情童艺团校级团队,分年级组建公益分团,并开设个性化班级支团。分级分类开展活动,引领学生在参与亲情系列活动中增进亲子交流,搭建家校社共育网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聘请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师

结合活动基地的开设,聘请图书馆、体育中心、村委等基地专家、老师担任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师。通过列举阅读书单、制定运动计划、开展艺术培养、指导劳动实践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过程,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考核机制

引进少先队“红星奖章”争章机制,研究制定可量化、可评价、可持续的考核机制,通过活动筹划、过程记录、结果评价的模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形态。评价结果和年底的“五好”学生考核挂钩,形成五育并重的教育氛围,构造成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考评体系。

六、从经验走向大数据,全面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将一步拓展信息化校园建设框架,从信息化建设转向信息化融合,从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出发,全面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

主要做法:学校将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核心,更新并保障硬件正常运行,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延续学校在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上的优秀做法,自上而下地持续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扩充“互联网+”学习平台,构建大数据下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支撑和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形成家校一体的学习生态;探索学生评价的数字化改革;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信息化。

1.用好“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建设校本化互联网+教育资源。利用优质的“互联网+教育”平台,结合我校省、市、区级名师及各学科共同体成员优势,开发学科拓展性资源和教材同步数字资源,进行校本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推动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与普及。依托资源推动“互联网+教育”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学校、教师、适龄学生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引导教师应用空间实施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差异化辅导、学习评价、问题诊断等创新应用。引导学生利用空间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探究式学习,记录成长交流心得等,打通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养成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2.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进一步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立足现状,扩展校园信息化的覆盖范围,深度融入教务管理、学生评价等各个应用场景。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手段,最终形成能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和体验的新型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教育服务新模式。

初步实现学校大数据环境。探索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促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方面的创新应用,建立以海量数据为基础、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数据驱动管理决策和个性化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大数据应用新模式,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数据参考。

3.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技术赋能,加强教师技术培训。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规划,落实经费,实施整校推进,内外兼修,打造自己的信息化培训团队,加强教师技术培训,利用AI技术为教育教学赋能,借助图像识别、自然

技术赋能,搭建家校一体云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支撑下,扩充和普及推广数字化阅读、编程教育等个性化网络学习平台,架设更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及交流途径,构建家校一体的云学习生态,方便学生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规划落实、开展的项目协调、总结、组织等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在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根据本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全面负责实施制,副校长具体分管制,中层各部门执行制,全体教师一起落实

行政协调中心:统筹校内外各项资源、总结各中心的工作任务开展情况,协调并解决规划落实过程中的矛盾问题。

教学研究中心:提升教学质量,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负责课题运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德育指导中心: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后勤保障中心:提供强有力的设施、设备、场地等后勤保障支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数字化校园提供技术支撑。

三、制度保障

1.形成机制,加强监督。

在本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以评促做,绩效挂钩。

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与绩效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规划的制定体现了全校教师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凝聚力,反映了集团各校区齐心投入改革、共享教育成果的执行力,规划的实施要求全校教师有围绕大局抓落实的向心力,把规划的蓝图逐步变成现实更反映了全校教师砥砺奋进鼓干劲的战斗力。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