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索引号 11410402005462140C/2024-00035 关键词
主题分类 2024年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关于加强我区中小学生视力防控工作的建议

发布机构:新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4-11-01       浏览次数:
提案号
政协平顶山新华区委员会十届三次会议提案第39号
提案者
​蒋晓亮
标题
关于加强我区中小学生视力防控工作的建议
提案内容

【提案背景】

视力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由于课业压力、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视力下降的现象。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达到40%以上,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近视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预防小学生近视问题已刻不容缓。

【原因分析】

导致小学生近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习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课业负担重,长时间用眼会导致眼疲劳,进而引发近视。其次,不良的用眼习惯也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因素。例如,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看书时光线不足或过强等。此外,缺乏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近视问题加剧的原因之一。

【因此建议】

学校应该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通过眼保健操的锻炼,可以缓解眼部疲劳,预防近视的发生。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眼保健操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眼保健操的重要性,养成每天做眼保健操的好习惯。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及早发现学生的视力问题。对于视力较差的学生,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如调整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眼镜等,以帮助学生改善视力。学校应该限制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减少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学校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多接触自然光线,缓解眼部疲劳。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如运动会、远足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学校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如调整教室的灯光亮度、保持教室的清洁等。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减少学生近视的发生率。

【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我们可以预期达到学生的视力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学生的课业压力得到缓解,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承办单位
区教育体育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蒋晓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区中小学生视力防控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区委、区政府和教体局始终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当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等四个方案的通知》(平政〔2024〕5号)、《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提升行动方案等四个方案的通知》平新政〔2024〕2号的文件要求,结合教体系统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全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联合区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新华区2024年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方案》,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监测和干预机制,了解掌握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及发展趋势,加强视力干预管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一、视力筛查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施“医校包联”。结合区医疗机构现况,按照市行动方案中医机构选设条件,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医院、新华区人民医院负责我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筛查工作。区教体局将会同区卫生健康委共同做好区“医校包联”工作,组织区医院与区直属医院和民办中小学进行包联。幼儿园建立“医校包联”机制,为中小学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支持中小学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的视力监测,幼儿园每学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视力不良筛查,建立完善健康档案;会同学校及时将眼部健康数据(屈光度、眼轴长度、屈光介质参数等)更新到视力健康电子档案中;筛查出视力异常或可疑眼病的,要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性强的防控方案;为学校培训校医、视力监测员、健康宣教员等。

二、视力干预管理

(一)开展社会动员,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动员,会同区卫生健康委联合媒体多渠道开展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子屏、报刊、网络、新媒体等作用,利用公益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广近视防控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爱眼护眼意识,营造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良好环境。

(二)成立指导中心,完善管理模式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市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管理指导中心的安排指导下,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区人民医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和视力健康管理,促进视力健康管理公益性服务,开展本辖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

(三)开展综合化干预,促进视力健康辖区中小学校参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相关要求,开展近视风险行为监测评价与干预。针对不同学龄阶段学生,运用《幼儿园和小学1~3年级学生用眼行为评价表(家长版)》和《小学4~6年级高中学生用眼行为评价表(学生版)》评价幼儿园至高中学生用眼行为,识别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风险行为因素,如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电子产品使用过多、睡眠不足或社会时差大、读写姿势不良、视觉环境不达标、眼放松行为较少等。针对具体风险因素,教师和家长有针对性地改变儿童青少年的不良用眼行为。

1.加强视力监测与干预。落实学生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为每名学生建立视力健康电子档案,确保一人一档,并随学籍变化实时转移,覆盖率达95%以上。幼儿园开展视力不良筛查,对视力储备量不足或视力异常的学生,进行提醒教育,为其开具个人运动处方和保健处方,及时告知家长带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医学验光检查。制定跟踪干预措施,检查和矫治情况及时记入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

2.组建校园视力健康管理队伍。建立校领导、班主任、校医(保健教师)、家长代表、学生视力保护委员会和志愿者等学生代表为一体的视力健康管理队伍,明确和细化职责。将近视防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医务室(卫生室、保健室等)力量,按标准配备校医和必要的药械设备及相关监测检查设备。

3.持续开展视力监测员培训。分批分类开展校园视力监测员培训,为每所中小学、幼儿园各培养3-5名视力监测员,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的视力监测和近视防控骨干教师队伍。中小学安排专人做好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和视力监测数据上报工作。中小学生近视监测率和近视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每学年不少于2次。

4.坚持眼保健操及户外活动。严格落实了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有序组织和督促学生在课间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防止学生持续疲劳用眼。根据《户外活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推荐内容与等级说明》,确保学龄儿童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周累计不少于14小时。幼儿园儿童提倡每天日间户外活动3小时。5.加强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中小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督促检查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情况。

6.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依托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开展健康教育,向学生讲授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方法,教育学生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提高其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培训培养健康教育教师,开发和拓展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加强家校协同发力,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督促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让孩子从手机、网络中解放出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近视防控。

7.落实“双减”政策。落实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和考试管理的要求,用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学生作业、手机、睡眠等管理监测。加强大数据监测,防止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反弹。

8.规范电子产品使用管理。引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推进儿童电话手表专项整治工作,引导学生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9.规范家庭作业管理。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严格按照“零起点”正常教学。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

10.保障学生作息时间。规范学生作业时间前提下,引导学生做好睡眠管理,加强科学监测和调研。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

11.规范考试评价体系管理。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测,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坚决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统一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

12.照明设备及课桌椅改善。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和坐姿矫正器,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严格按照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确保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达100%.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是2024年平顶山市重大民生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局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制定长效化常态化工作方案,以确保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高效性,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明确了任务分工、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措施落实、强化沟通配合,实现工作常态长效,切实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好办出成效。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教育事业的关心,继续关心支持我区教育事业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