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索引号 11410402005462140C/2024-00036 关键词
主题分类 2024年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关于青少年儿童体育技能发展的建议

发布机构:新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4-11-01       浏览次数:
提案号
政协平顶山新华区委员会十届三次会议提案第43号
提案者
​张松楠
标题
关于青少年儿童体育技能发展的建议
提案内容

近年来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点环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体育强国这个话题,国家体育总局也是高度重视,在基层的实践中,相关部门以及学校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与改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努力,就能够达成的,在此本人根据近年的考察调研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以此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培养体育热情,掌握丰富的体育技能。

校企合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目前体育培训进校园在我市中小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今天我所说的思路为“体育培训出校园”。目前我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进行了良好的整顿,青少年减负政策已经有了扎实的根基,为锻炼身体和掌握体育技能有了充分的时间条件。

这样是否可以在学期末,由区教体局牵头,让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或体育俱乐部在假期中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别的技能掌握课。该部分课程不需要政府补贴,不需要家长出资,完全由培训机构或俱乐部义务提供。技能掌握课程一般不会周期太长,1-2周就可完成,培训机构只需要教授最基础的技能即可。这样在校外轻松的氛围中,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也能结识到很多新朋友,并且在初步掌握一项或多项体育技能后,孩子可以在今后的体育活动中有一个较为深度的参与感。为培养体育热爱打下了基础,同时对有潜力和天赋的孩子进行发掘,培训机构也可将优秀的苗子队员上报给区教体局,并由教体局邀请我市运动学校的相关教练进行选才,以后为我区、我市的体育成绩增光添彩。在此建议下有部分重点需要强调:

1.体育相关培训机构大部分应该是能积极接受的,因为许多机构是靠培训收入而生存,虽然学校给机构输送的是免费学员,但是这些学员在掌握基础技能之后,还是有部分人员会选择有偿的课程,继续提高技能的掌握,这样也就无形中提机构提供了收入。

2.教体局需在体育培训或体育俱乐部的“白名单”机构中挑选,确保该机构的资质齐全、设施完善,具备场地、人员、保险等必备条件。

3.后续培训的收费价格提前报备,并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公示;让家长在选择机构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数,不会出现价格陷阱。

4.培训项目一定要多元化,如篮球、足球、羽毛球、舞蹈、跆拳道、乒乓球、射箭等,让孩子在挑选的过程中有足够的项目进行选择。

以上就是本次提案的内容,出发点是本着夯实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根基,如有不到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

承办单位
区教育体育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张松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青少年儿童体育技能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教体事业的关心;区委、区政府和教体局始终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当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青少年儿童体育技能是发展学生体力,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力的教育。为了全面提升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区青少年儿童体育技能,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局制定以下措施:

一、努力提升青少年儿童体育素养。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为重点,充分宣传普及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培养青少年锻炼兴趣和技能特长,学习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使参与体育活动成为广大青少年自觉的健康行为方式,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倡导“学校教育、健康第一”“天天锻炼、人人健康”“体质强、做栋梁”等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把身心健康作为青少年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大力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精神,增强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二、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平台,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强化过程性管理和分析使用,科学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使每位学生掌握2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坚持以校园足球为引领,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花样跳绳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促进其它项目的均衡发展,实现全区学校“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目标。

三、积极创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大项目布局力度,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考核,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争取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到2025年达到辖区中小学校全覆盖。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促进校园体育普及、推动学校运动队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通过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命名和动态评估工作,强化品牌建设,逐步优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结构和赛事布局,以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龙头、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骨干、市级和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稳步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

四、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主体。支持学校通过延时课、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办运动队、组建校园项目联盟等形式,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一条龙培养模式,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继续创建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幼儿园),普及推广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积极申报协调上级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科学规范体育特色学校的体育教学。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开发现有体育场馆、学校、体校、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为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课外体育活动场所。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