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索引号 11410402005462140C/2024-00042 关键词
主题分类 2024年 体裁分类 服务对象

关于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的建议

发布机构:新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4-11-05       浏览次数:
提案号
政协平顶山新华区委员会十届三次会议提案第48号
提案者
张少溥
标题
关于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的建议
提案内容

根据我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门诊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学龄前儿童的龋坏率高达80%,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乳牙萌出时间的特殊性:乳牙萌出时间从出生第6个月开始持续至2.5岁左右,共萌出20颗乳牙。在这一阶段儿童口腔容易出现“奶瓶龋”,也就是因为吃奶造成的儿童牙齿龋坏。孩子吃完奶之后家长容易放松孩子口腔卫生的维护,甚至让孩子抱着奶瓶睡觉,导致龋坏的发生。

2.精细食物和甜食摄入过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许多家长在孩子开始辅食之后大多给孩子吃优质精食,还有蛋糕、饼干、各种糖果等等,增加了龋坏的风险。

3.家长对儿童口腔防护意识不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牙齿是乳牙,迟早是要换掉的,龋坏了就算了,将来还要长出新的牙齿,放任龋坏发展下去,导致很多孩子出现牙周、牙髓、根尖等问题。

危害:

1.孩子乳牙可能出现疼痛,如果无法保留最终导致拔除;影响孩子正常咀嚼,也就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

2.影响恒牙的健康。乳牙出现根尖炎症而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导致恒牙牙胚出现损伤,进而影响恒牙牙釉质和牙体组织的发育。

3.容易导致孩子的牙列不齐,增加后期矫正牙齿的风险。因为乳牙龋坏缺失之后,继体的恒牙萌出位置发生变化,导致萌出不足而发生牙列不齐,从而影响咀嚼效率。

4.增加医疗支出,加重生活成本。牙科耗材很多是进口产品,在儿童诊疗中进口耗材占的比重更大,加重家庭的医疗支出。

所谓“上医治未病”,预防诊疗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儿童口腔诊疗因为年龄阶段的特殊性,需要家长配合进行强制性的指导和教育,所以我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把儿童牙齿龋病的诊疗工作纳入医保的报销范围。

2.建议学龄前儿童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每年都进行一次口腔卫生的检查和保健,把口腔保健检查像接种疫苗一样进行登记管理。3.建议该项工作由市卫健委、市教体局牵头,市、区财政部门进行经费支持,平顶山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市口腔医院)具体负责实施。

承办单位
区教育体育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尊敬的张少溥委员:

您好!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您的提案深入分析了当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现状,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提升我区儿童口腔健康水平、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局针对您提案的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高度重视,迅速响应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并成立了专项工作组,负责具体落实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是预防儿童口腔疾病、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我区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与成效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家长意识我们联合区卫生保健站、区妇联等单位,在六一儿童节前后,借助区牙乐福口腔门诊专业的牙医资源,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小礼物、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科普知识等方式,广泛宣传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同时,积极开展“健康口腔,幸福童年”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念,增强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和日常护理能力。

(二)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专业服务我们要求并督促各幼儿园将口腔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定期邀请专业口腔医生进园为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口腔问题。同时,借助全市开展的明眸皓齿、脊柱侧弯等民生实事,加强与区内口腔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便捷的口腔保健服务。同时,与市口腔医院紧密结合,开展窝沟封闭,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三)强化监督指导,确保工作实效通过幼儿园年度检查,定期对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口腔保健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口腔健康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儿童口腔保健服务体系。

(三)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工作。

(四)定期评估工作成效,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坚信,在您的持续关注和指导下,我区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同时,我们也期待与您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打印此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