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一、聚焦产业定位,构建“人才+产业”双链融合生态
1.靶向引才方向: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态文旅(智慧旅游、低碳规划)、科创服务(新材料、环保技术)等领域,制定紧缺人才目录,精准对接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
2.打造产业载体:建设“白龟湖科创走廊”,联合龙头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设立数字经济孵化器,提供“技术+资本+市场”全链条支持。
3.深化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外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二、优化政策体系,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机制
1.升级引才政策:
军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资助,提供免租金研发场地;
年人才实施“三年安居计划”,提供购房补贴(最高30万元)、人才公寓及租房补贴;
设立“白龟湖人才贡献奖”,每年评选奖励突出贡献者。
2.强化配套保障:
建设国际学校、三甲医院分院,布局人才社区、共享办公空间;
开通人才服务专线,“一事一议”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问题。
三、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活力新华
1.建设15分钟生活圈:规划人才主题公园、滨湖休闲步道,引入连锁品牌商业、文化市集等业态。
2.突出生态特色:结合白龟湖生态资源,打造低碳智慧社区,推广绿色建筑、智慧能源管理。
3.营造创新氛围:定期举办“白龟湖创新论坛”、青年人才沙龙,搭建跨界交流平台。
四、创新招引模式,构建多元化引才网络
1.实施“雁归计划”:建立新华籍在外人才数据库,通过乡情联络、项目对接吸引人才返乡。
2.探索“飞地引才”: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设立“人才飞地”,实现“异地研发、本地转化”。
3.强化数字赋能:开发“白龟湖人才云平台”,集成政策查询、岗位对接、线上路演等功能。
五、强化组织保障,完善长效推进机制
1.成立由区主要领导牵头的“招才引智专班”,统筹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
2.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每年财政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3.建立人才工作考核机制,将招才引智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
人才是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建议以“产才融合、生态赋能、服务增值”为主线,构建“引育用留”一体化生态,将白龟湖新华片区打造成为区域性人才高地和创新策源地。